2025年暑期,山工艺学子扎根乡野阡陌,融入社区街巷,以设计赋能生活,用艺术点亮人心,在服务奉献的广阔天地间,以扎实行动书写“为人民而设计”的青春答卷。近期,2025年山东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名单公布,永利官网团委“澜头寻遗·文创兴乡”志愿服务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齐鲁匠造·青春解码”山东非遗项目可视化转化调研创作团、服装学院“关爱引航 繁星点燃”鲁喀专项志愿支教团、造型艺术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队、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艺缕乡风”实践队、产教融合青岛基地“坚守初心”实践队共6支团队入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追寻这些实践团队深入基层、绽放光彩的足迹吧!
“澜头寻遗·文创兴乡”志愿服务队
为践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yl8cc永利官网“澜头寻遗·文创兴乡”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14日奔赴济南钢城区澜头村,开启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实践征程。启程之前,志愿服务队召开启动会议,由学校团委组织宣传部部长褚丁庆主持会议。实践过程中成员依托专业优势自发组成了室内外设计、文创设计、实践报告、摄影剪辑四组,深度解码乡村文化:走访吴家大院,感知古建筑的深厚历史底蕴;深入铁器制作中心,随传承人亓振老师研习铁艺并体验锻打、篆刻;驻足珐琅工坊,在传承人鞠玉修老师指导下体验了掐丝珐琅工艺。志愿服务队以青年视角和专业学识助力乡村文创与设计:文创产品设计融入吴家大院、当地铁艺等文化标识;冶铁坊改造保留历史痕迹,融合现代美学。相关实践成果通过报告、视频及抖音账号呈现与传播,形成了从实践到总结再到分享的完整闭环。
此次实践,是青春力量与乡土文化的双向奔赴。不仅让澜头村非遗与传统建筑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更彰显山工艺学子活化乡土文化的专业担当。未来,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深耕“文创兴乡”,以艺术为媒,在守护非遗、传承文脉的路上步履不停。让青春创意持续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引擎”,助力澜头村乃至更多乡土,绘就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共荣的美好图景,让古老文脉在时代浪潮中永续流淌、熠熠生辉 。
(图为褚丁庆老师召开启动会议)
(图为亓振老师为志愿服务队成员讲解铁艺烧制)
(图为志愿服务队成员亲身体验篆刻工艺)
(图为鞠玉修老师讲解掐丝珐琅发展历史)
(图为鞠玉修老师讲解掐丝珐琅制作流程)
(图为志愿服务队成员进行室内设计)
(图为志愿服务队成员进行文创设计)
(图为志愿服务队部分实践成果展示)
(图为钢城区团区委与永利官网师生合影)
“齐鲁匠造·青春解码”山东非遗项目可视化调研创作团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非遗保护与创新成为时代命题。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齐鲁匠造·青春解码”山东非遗项目可视化转化调研创作团深入邹平、章丘等地,对“汉家老苗老字号手工粗布”“陶器烧制技艺(章丘黑陶烧制技艺)”“章丘葫芦雕刻”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采访传承人、工艺体验、拍摄作品等多种方式采集非遗技艺的视觉符号与文化内涵,并以调用内容为素材,设计“图像叙事+情感共鸣”的可视化绘本。
基于调研内容,团队计划完成《织·苗》《陶·墨》《葫·语》三部主题绘本的初步创作。其中《织·苗》以棉神授籽、神槌弹雪、神缸染彩、织机承道等七幕手绘场景展现老粗布生产的完整历程;《陶·墨》通过拟人化的形式讲述黑陶沉睡觉醒、烈火重生、技艺传承的发展故事;《葫·语》将葫芦雕刻技艺与传统纹样、民间习俗相结合,展现千年匠心永续、民心泉脉共生的民俗画卷。以系列绘本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山东非遗文化魅力,助力山东非遗走向更广阔舞台。
“关爱引航 繁星点燃”鲁喀专项志愿支教团
“关爱引航 繁星点燃”志愿支教团队是一支致力于边疆地区儿童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团队以“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心理赋能”三维体系为核心,精心设计了包含语言推广、非遗传承、艺术创新、心理成长与爱国教育五大模块的特色课程。在新疆岳普湖县的实践中,团队展现出精准落地的能力,根据希望学校与社区的不同需求实施分层教学,并深度融入新疆地域文化元素,创新性地将传统非遗技艺(扎染、柳编)与现代设计(娃衣设计、环保服装秀)相结合,实现“非遗+现代”的双轨教学。
团队不仅注重技能培养,更首创“艺术疗愈+爱国教育”模式,通过情绪脸谱、拼贴画等活动疏导情感、深化民族团结意识。面对资源短缺、计划变更等挑战,团队凭借灵活应变与资源整合能力(如循环利用教具、启动备选方案)确保了活动高质量实施。其成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新能力,创作了大量非遗作品,并获得当地社区、学校的高度认可及权威媒体报道。团队入选省级重点团队,并与当地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致力于活动的可持续性与深远影响。
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山东省“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的实施要求,7月12日至7月17日,造型艺术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队”在学院团总支书记许威治的指导下,一行14人前往山东省内大运河沿岸的聊城、泰安、济宁、枣庄四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工坊、展示馆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开展实地考察与调研,过程中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同时,队员们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建议。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技艺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明晰了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为探索非遗技艺赋能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图为团队全体成员合影)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庆安为团队成员介绍临清贡砖制作技艺)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春奎为团队成员介绍木版年画作品《古今京杭揽胜》)
(图为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刘科长为团队成员进行现场讲解)
(图为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介绍省级非遗技艺渔家虎头服饰)
(图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谭君为团队成员现场展示传统手工蚕丝制作技艺)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国家级非遗山东快书传承人王超)
(图为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介绍省级非遗木雕技艺)
“艺缕乡风”实践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7月10日,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艺缕乡风”实践团受德州市派第一书记陈辉邀请,走进禹城市辛寨镇梁河新村,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墙绘创作、摄影展览为主要服务内容,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建设,为梁河新村注入鲜活的艺术活力。
深入村巷实地调研,细访村情寻找灵感。6月30日,实践团成员受邀来到梁河新村,在第一书记陈辉的带领下,成员们沿着主干道在村里慢慢走访,初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特色,也对梁河新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墙绘创作和摄影展览找到了不少灵感。
艺术墙绘扮靓乡村,笔墨丹青传递乡情。在梁河新村主干道两侧,实践团成员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并绘制了系列主题墙绘。画面中,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文化、画中有“话”的交通安全宣传、高昂飘扬的鲜红党旗,都与现代化新农村风貌交相辉映,引得村民驻足称赞。
镜头定格乡村之美,摄影展览润泽民心。实践团同步举办“摄影艺术进社区,美育浸润暖民心”主题摄影展,展出了成员前期在梁河新村调研创作的20余幅摄影作品和30余幅学院摄影大赛优秀作品。从硕果累累的采摘园的到暖意融融的幸福食堂,从童心向党到老党员的奋斗故事,镜头精准捕捉了乡村振兴中的点滴变化。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创作主题墙绘4幅,美化补色2幅,展览摄影作品两天,队员们以专业赋能乡村,用艺术连接民心,不仅锤炼了自身本领,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活动受到大众网、辛愿兴禹等媒体广泛关注、报道。
“坚守初心”实践队
秉持“让非遗文化绽放活力,实现活态传承”的理念,yl8cc永利官网产教融合青岛基地“坚守初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先后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竹山路社区、隐珠街道袁家村社区、胶南街道双凤山社区,深入西海岸新区利群幼儿园,漫步于西海岸新区马豪文化部步行街,将费县手绣的精巧细腻、沂蒙剪纸的灵动传神、潍坊面塑的栩栩如生、古镇口年画的古朴韵味等十余种非遗瑰宝,一一呈现在大众眼前。
同时,成功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走进社区”活动,在志愿者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参与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心中的创意与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动手体验、文化浸润”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吸引了300余名儿童、青年、妇女参与。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传承之旅。同时,有力地推动了非遗课堂、非遗传承工坊、非遗培训以及非遗再就业等工作的深入开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未来,“坚守初心”社会实践队将带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责任,继续踏上征程,走进临沂、泰安等地,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非遗文化宣传与推广活动,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步履不停,躬耕不辍。yl8cc永利官网社会实践团队的丰硕成果,既是青年学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动体现,更是学校实践育人体系持续深化的有力印证。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为舵,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拓展校地联动新路径,推动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领更多青年在广袤乡土中淬炼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青春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