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共青团

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深化社会实践育人实效,唱好共青团育人最强音

时间:2025.08.08 供稿:团委 作者:团委

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团总支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育人重要载体,以“专业赋能社会,艺术服务民生”为理念,构建了“实践+专业+服务”的特色育人体系,形成“暑期集中实践+日常分散实践+专项品牌实践”三维实践模式。今年暑期,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师生700余人,共组建8支重点实践团队,覆盖齐鲁文化传承、民族团结建设、特殊群体关爱、红色文化传播、乡村振兴等领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团队依托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制作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优势,形成“调研—创作—转化—推广”的完整实践链条,实现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一、立足专业、精准发力

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沉浸参与让红色基因“燃”起来。

民族团结实践团以青春实践绘就民族团结“六个一”生动图景。用“石榴籽”故事打造沉浸式“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思政课,组织扎染、漆扇等非遗体验,指导创作“籽籽相拥”石榴籽画,共绘56个民族携手的八米长卷,为老人拍摄地标“同框”心愿照,制作纪实短片记录团结故事。活动融合艺术创作与民族团结教育,以具象化形式深化民族认同。

“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社区与学校,通过事迹宣讲、主题创作(绘画、书签、模型)、互动体验等形式,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具象艺术作品,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涵更是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勇攀高峰。

实践+文化服务建设,实干行动让文化建设“活”起来。

艺缕乡风实践队以墙绘创作、摄影展览为主要服务内容,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为梁河新村注入鲜活的艺术活力。实践期间共创作主题墙绘4幅,美化补色2幅,展览摄影作品两天,队员们以专业赋能乡村,用艺术连接民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非遗文化服务团联合淄博市博山区文旅局,围绕齐文化、陶瓷琉璃、聊斋故事等资源,以4K超清影像技术记录非遗技艺,制作高质量宣传作品,通过“文化挖掘—创作传播—成果转化”全链条模式,助力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与文旅融合创新。

实践+特殊群体关爱:互动体验让特殊关爱“立”起来。

自闭症关爱团队深入菏泽自闭症关爱中心,组建跨学科团队,采用“实地拍摄+AI风格化生成”技术,创作《土豆的故事》可视化教学绘本,帮助大龄自闭症青年学习种植技能。绘本以步骤化、视觉化设计贴合特殊群体认知特点,形成可复制的公益创作模式。

二、实效突出、影响广泛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实践团队聚焦各类民生需求,通过常态化志愿服务与专项实践行动相结合,累计服务社区居民、在校师生及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近6000人次。在服务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传播力与实用性的实践成果——包括记录基层故事的宣传短视频、聚焦社会问题的深度调研报告等,真正实现了“服务一处、受益一片、沉淀一批”的良性循环。

专业能力深度转化。依托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数字技术、视频制作、调研分析等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实力”。在实践中,团队完成了多部短视频纪录片,用镜头定格红色故事与乡村变迁;开发出AI互动绘本,让特殊群体教育内容更具趣味性;设计各类文创产品,为非遗传承注入科技活力。既展现了专业技能的多元应用,更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躬身实干”的跨越,让专业价值在服务社会中得到充分彰显。

实践影响不断扩大。一支实践团队入选2025年山东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名单。一支实践团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实践活动受到大众网、辛愿兴禹、青春长清等多家媒体广泛关注、报道,持续擦亮山工艺的美育名片。

三、机制为基、协同赋能

专业赋能是核心优势。学院团总支始终以学院专业知识为支撑,将摄影、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技能融入实践,实现“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创新路径,让服务更具专业性与创新性。

精准服务是关键路径。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差异化活动,如为青少年设计红色课程,为特殊群体开发可视化教材,为社区居民打造互动式文化活动,确保实践“有用、好用、能用”。

融合创新是特色亮点。创新“艺术+思政”“技术+公益”“文化+传播”等融合模式,通过影像、绘画、数字技术等多元形式,让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精神传播更具感染力与传播力。

长效机制是重要保障。建立与地方文旅局、公益机构、社区学校的协同机制,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与持续应用,实现“实践一次、服务一片、影响一批”的长效效应。

学院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既彰显了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服务社会的价值,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实践能力。未来将继续深化专业与实践的融合,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特色实践品牌,让艺术之美与技术之力更好地服务社会、赋能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