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共青团

造型艺术学院:以艺为媒践初心

多维实践育新才

时间:2025.08.10 供稿:造型艺术学院 作者:团委

为积极响应校团委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社会实践活动宗旨,造型艺术学院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特长相结合,推动实践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共组建29支实践团队,290名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覆盖造型艺术学院2023级、2024级全体学生,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实践聚焦文脉传承、五育融合、基层服务三大维度,各团队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创新育人活动形式、拓展服务实践场景等举措,实现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实践育人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艺心实践、多维发力-

以实践传承文脉:

深度体验激活非遗技艺

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队深耕非遗活化,深入聊城、泰安、济宁、枣庄四市,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工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20余处地点。团队与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等深入交流,见证“非遗+文旅”实效,明晰了非遗技艺的传承挑战。后续团队成员设计出运河非遗主题IP,开发文创产品,规划主题旅游线路,提出发展策略,以艺术设计赋能运河文化新生。

山东运河沿线中古碑刻调研与传承团系统梳理鲁西南文化富矿,足迹覆盖枣庄明佑博物馆、邹城岗山摩崖刻石等10余处遗址。团队考察并记录碑刻风化现状,通过专业讲座、作品展览等形式,将“金石史书”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让沉睡的碑刻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

阳光实践团结合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设计实践方案,在暑假期间走进社区,以“传统雕塑艺术普及”为主题,通过展板、复刻品展示与现场讲解,向居民普及佛像雕塑、青铜动物雕塑等艺术脉络。在阐释雕塑作品的造型特征与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推动优秀传统艺术融入当代生活。

书以载道队积极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广大居民共同开展“笔墨传情,书写经典”活动,设置书法展台展示作品,讲解字体演变与笔画技巧,手把手指导退休老人练习基本笔画,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提升了大家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展现了青年学子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以实践融合五育:

助力成长课堂扎实落地

绘梦童行计划实践队积极将专业技能融入儿童美育事业。团队成员走进幼儿园,以“释放想象力、感受绘画快乐”为主题,通过“我的梦想家园”“美丽的大自然”等创作主题,引导幼儿自由表达。团队成员通过实践提升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在童心世界里重拾纯粹与热爱,传递“美育绘画陪伴”的理想,呼吁更多人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用微小行动汇聚温暖。

墨韵耆心队前往养老院开展“水墨丹青,悦享晚年”活动。团队成员向老人们讲解文房四宝知识,设置山水花鸟、书法专题创作,陪伴老人以笔墨描绘“记忆中的故乡”,在故事分享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代际传递,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和带动作用。艺术不仅是技巧的学习,更是情感的抒发与记忆的唤醒。

以文化服务基层:

精准供给温暖社区生活

益路同行队走进乡村开展防诈骗宣传活动。团队成员与当地党群服务中心共同开展活动,通过布置反诈展区、张贴提示卡、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结合典型案例细致讲解骗局特征与防范技巧,助力筑牢“人人识骗、人人能防”的社区安全防线。

基础建设调研团聚焦“建材与区域建设驱动力”,走访长清区规划展览馆与重点建材企业,记录从传统青砖到现代环保建材的演变轨迹。团队以建筑艺术视角提出将碑刻纹样、传统雕塑元素融入新型建材的创意,推动艺术设计与城市建设融合。

青盾消防宣讲团深入养老院开展“守护生命线,筑牢防火墙” 活动。团队成员利用通俗易懂的防火知识 PPT向老人系统讲解火灾预防原理、逃生策略及消防器材使用方法;通过分组访谈倾听老人心声,并协助打扫卫生、整理老人居住空间,在传递安全知识的同时为老人送去温暖。

-美育亲润、文化育人-

实践成果落地见效

实践团队锚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采用“常态化志愿服务 + 专项项目攻坚” 的精准服务模式,累计为社区居民、在校师生、非遗传承者等群体送去多次的暖心帮扶。实践过程中同步孕育出一批兼具社会价值与实用意义的成果。各实践团队以专题调研报告为民生难题破解提供思路建议,构建起 “服务贴民心、成果助发展”的长效闭环,让实践成效真正下沉到基层一线、惠及更多群众。

专业价值充分彰显

学院立足专业优势推动“理论 — 实践” 深度转化,引导学生将绘画知识、创意设计、调研方法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 “实战能力”。通过自身的专业所学,用技能传承精神力量;编写碑刻专题调研报告,持续讲述中国故事;打造非遗文创系列产品,以创意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我院实践团队各项举措实现了从 “课堂学习” 到 “实践创造” 的跨越,让专业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绽放价值。

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在广大青年学生的努力下,我院实践行动凭借扎实成效获得多方认可。其中一支团队入选2025 年山东省 “三下乡” 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树立实践育人的标杆。各项实践活动被微博、微信、地方政务平台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通过多维传播放大实践声量,持续擦亮 “美育亲润、文化育人” 的造型艺术学院形象,让社会正能量影响辐射更广泛的群体。

-多方联动、凝聚匠心-

专业赋能,拓宽成长路径

造型艺术学院立足书法、绘画、雕塑等核心专业,将扎实的艺术功底与创作能力融入社会实践,无论是挥毫泼墨传递文化,还是雕琢塑形美化环境,亦或是丹青绘卷记录时代,都坚持“艺术为体、精神为魂”的实践路径,确保服务内容兼具深厚的艺术性与独特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理解,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精准整合,激活实践资源

各实践团队根据不同群体需求,量身定制了艺术服务方案,为青少年开设书法启蒙、红色主题绘画营,寓教于艺;为老年群体设计趣味活动、传递人文关怀;为社区居民组织文化艺术展演、公益书画课堂、美育讲座等活动,提升文化自信。我院学生积极与各单位展开实践合作,确保每项实践活动都发挥其作用,精准触达群众需求。

动态优化,完善运行机制

在艺术实践中,学生巧妙融合思想深度、公益温度与时代脉搏。将思想引领融入书画创作活动中,让专业技能在美育实践中传递温暖,助力社会公益事业。此外,我院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生动记录并传播创作过程,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美育普及的青春使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持续深耕,厚植实践根基

在实践期间,我院学生积极联系敬老院、非遗工坊、社区街道等组织,构建长效协同机制,推动社区美育计划、文创产品设计等优秀项目成果转化落地。各实践团队以艺术服务广大群众为目标,让艺术的温度与力量持续传递,惠及更广人群,形成持久深远的影响力。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既彰显了造型艺术学院以艺术服务社会的担当,亦淬炼我院学子的实践素养与文化情怀。未来,造型艺术学院将持续深化艺术与实践的融合创新,继续坚持以匠心守初心,以实践促育人,让传统文脉与当代艺术创新在服务民生中焕发更强生命力,为培育兼具专业锋芒与社会温度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夯实实践根基,拓宽成长维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