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共青团

笃行实践铸青春10.|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开展“齐鲁匠造·

青春解码”山东非遗项目可视化转化调研

时间:2025.07.29 供稿: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作者:团委

以绘本为媒,让山东非遗跃然纸上

“齐鲁匠造·青春解码”山东非遗项目可视化转化调研创作团深入邹平、章丘等地开展调研

团队成员:高振威、贾彻、韩佳杉、张权、杨影、王誉璇、刘若兮、常书源、姚舒惠、王子睿、闫轲淇、王汗

指导教师:陈瑶、耿岳敏

盛夏如火,步履铿锵。2025年7月中旬,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齐鲁匠造·青春解码”山东非遗项目可视化转化调研创作团(以下简称“调研创作团”)先后前往山东邹平、章丘等地,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工艺体验、口述史记录等方式,采集非遗技艺的视觉符号与文化内涵,以调研内容为素材,通过“图像叙事+情感共鸣”的绘本形式助力数字媒介时代的非遗传播。

青春视角赋能非遗,解码传统焕发新生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非遗保护与创新成为时代命题。本次实践以“齐鲁匠造”非遗项目为切入点,以“青春解码”绘本可视化呈现为创新点,旨在通过“文化浸润+专业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挖掘非遗的精神内核,以绘本等适配青年人的“视觉化”阅读形式协助非遗传承人完成非遗项目的可视化转化,助力非遗项目的传承、宣传、推广。

临行前,团队成员围绕选题、调研内容、创作分工等进行讨论。

三地非遗探访,解码技艺精髓

调研创作团行程紧凑而充实,分三个阶段深入非遗现场,围绕“考察-学习-转化”主线,学生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记录工艺细节,并初步构思可视化方案。

邹平汉家老苗老字号手工粗布——织造技艺的数字化新生

调研创作团首站抵达邹平邹平市明集镇西闸村,探访省级非遗项目“汉家老苗老字号手工粗布”。传承人苗传武和孙春香夫妇现场演示了从棉花纺线到手工织布的全过程,强调38道工序的匠心坚守。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织机操作,通过速写、摄影、访谈记录手工粗布从棉纺、染色到织造的全流程,重点捕捉38道工序中“经纬交织”的节奏感与“蓝白纹样”的地域特色,并通过拟人化棉花角色“苗小棉”的故事,串联农耕、纺织、民俗场景,展现传统工艺下“一匹布的诞生”。

汉家老苗老字号手工粗布传承人苗传武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粗布纺织技艺

团队成员在传承人指导下实地体验粗布纺织技艺

原料纱线梳理、纺织现场

调研创作团与非遗传承人苗传武和孙春香夫妇合影

章丘闵伟黑陶艺术工作室——黑陶烧制的视觉叙事

第二站,调研创作团走近章丘省级非遗“陶器烧制技艺(章丘黑陶烧制技艺)”。大家首先参观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在沉浸式的展厅中穿越千年时光,一睹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制陶、狩猎的日常和龙山遗址的昔日盛景。

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馆藏藏品

调研创作团参观城子崖遗址博物馆

此后,团队师生前往闵伟黑陶艺术工作室。黑陶工艺大师闵伟老师向大家介绍并展示了黑陶“选土-塑形-雕刻-烧制”的千年工艺,重点解析了“窑变”技术的艺术魅力。同时,团队成员亲身感受到了“拉坯成型”工艺下黑陶“薄如纸、声如磬、亮如漆”的独特魅力,收集了大量陶器纹饰和创意造型的矢量素材,对黑陶与龙山文化、齐鲁礼制的关联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设计了“考古少年穿越时空对话黑陶匠人”的双线叙事小故事,展示四千年前蛋壳陶至当代创新器型的技艺传承脉络。

黑陶工艺大师闵伟带领团队成员体验黑陶魅力

现代黑陶创意手工艺品(闵伟先生作品)

调研创作团与非遗传承人闵伟老师合影

章丘友谊葫芦园——葫芦雕刻的创意再生

收官之站,调研创作团探访了章丘葫芦雕刻省级传承人马友谊、李霞老师的友谊葫芦产业园。园区参观过程中,马友谊、李霞老师先后介绍了葫芦种植、加工、选葫、镂空、烫烙、雕刻等工艺流程,展现“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工匠精神。团队拍摄200余件雕刻作品,从“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传统题材中提炼“以葫载道”的东方哲学,与传承人深入探讨了技艺传承中的挑战,并策划利用葫芦弧形轮廓设计圆形画框,模拟“窥探”视角,展现微观雕刻世界,以拟人化葫芦形象“葫小灵”为主人公,通过“种子-藤蔓-果实-雕刻-传承”的生命循环叙事,暗喻非遗“扎根传统、生长创新”的当代命题。

友谊葫芦园中葫芦博物馆展出葫芦工艺品

调研创作团在非遗传承人马友谊、李霞老师带领下详细了解葫芦种植、制作工艺和发展现状

调研创作团与非遗传承人马友谊、李霞老师合影

非遗传承青春化,设计赋能未来路

本次调研创作团活动是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推动“非遗+设计”融合的有益探索。通过实地解码,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化了文化自信。在考察结束后的总结中,团队成员表示:“青春视角是非遗创新的催化剂——可视化转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让传统工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暑假期间,团队将基于此行成果,通过完成《织·苗》《陶·墨》《葫·语》三部主题绘本的初步创作,将复杂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故事,真正实现“让传统活在当下”,助力山东非遗走向更广阔舞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