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实践铸青春11.|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璃光筑梦团队赴淄博探索千年琉璃文化
为深入挖掘传统工艺文化内涵,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7 月 14 日至 20日,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璃光筑梦团一行赴 "中国琉璃之乡" 山东淄博,通过对话琉璃艺术大师、开展文化调研、记录手作工艺现场等形式,开启了为期七天的琉璃文化探寻之旅。
对话大师:解码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
实践团首站来到淄博市博山区,拜访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琉璃艺术大师李华刚先生。在工作室里,李华刚向实践团的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琉璃的历史、制作方法、工艺流程等知识,随后,李华刚手持塑形钳,在1400℃的窑炉前演示 “灯工琉璃”技法,金丝在火焰中化作流动的琥珀,转瞬凝固成展翅的凤凰。“从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到清代的 ‘博山琉璃’,我们的窑火已经烧了 2600 多年。” 李华刚大师指着他的作品《富吉家园》,向队员们讲述琉璃工艺 “持之以恒”的传承精神。
随后,实践团拜访了另一位琉璃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任波。在小炉匠琉璃艺术工作室,任波为同学们讲述了他的作品《富甲一方》,分享了自己在琉璃色彩调配与造型设计上的心得,展示了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喜好的琉璃作品。实践团员深刻感受到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和对传承的坚守,体会到琉璃技艺的博大精深。
在与两位大师的交流中,实践团队了解到当代琉璃匠人面临的挑战:传统“鸡油黄”、“套料琉璃 ”等技法面临技艺断层,年轻从业者更倾向于从事工业化生产。“去年我们带了 8 个学徒,坚持到最后的只有 2 个”。任波大师的话引发队员们深思,他们在采访笔记中写道:“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生态的重建。”
街头调研:触摸城市的文化肌理
在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和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实践团开展了“问卷访琉璃街头”采访活动。队员们发现,60 岁以上受访者中,83% 能准确说出 “炉神庙”、“西冶街”等琉璃文化地标,而 95 后群体对琉璃的认知多停留在“旅游纪念品”层面。实践团队还着重针对小朋友、青少年群体,开展普及琉璃知识活动,为传承非遗文化培育新一代力量。
实践感悟:让千年窑火照亮青春
从窑炉中跃动的琉璃火,到年轻人眼中闪烁的求知光,璃光筑梦实践团在与大师对话中触摸千年技艺的脉络,于街头调研里洞察文化传播的现状,借影像记录留存匠心传承的温度。成员在活动后说道:“采访琉璃传承人的实践,让我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我们看到了古老工艺在当代的生命力与挑战。”
这段旅程,不仅是对琉璃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青年学子以行动致敬传统,以创新赋能非遗的生动实践。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多元形式讲好琉璃故事,让更多人领略这份传统工艺的魅力,持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