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设计居委会 | 艺术课堂进社区,文化惠民暖人心

时间:2025.09.18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关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工作部署,yl8cc永利官网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深入推进“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以“七个一”文化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依托学校“设计居委会”这一专业化志愿服务平台,积极构建文化与思想育人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暑假期间,学校精心组织30余名骨干教师,经过系统化课程研发,精心打磨27门特色文化课程,课程体系涵盖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美术鉴赏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在全省16地市的32个试点社区陆续推进,为基层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此项工作不仅是学校助力基层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提升师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本期,请随我们继续走进社区,在宋代花鸟鱼虫工笔画的细腻笔触中品味东方雅韵,在漆扇流转的光影里触摸非遗温度,在掐丝珐琅、烧箔画等传统技艺中重拾文化记忆。这些课程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学校“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下生动而深情的实践。

在东营市,造型艺术学院的许宝俊老师以宋代工笔画为切入点,从《双喜图》的精妙构图到《写生珍禽图》的生动气韵,将传统艺术的精髓娓娓道来。当解析到《双喜图》中喜鹊的神态时,他特别强调:“工笔画贵在传神,看似工整的线条里藏着画家的呼吸与心跳。”在示范环节,许老师边画边讲解:“作画如做人,需胸有丘壑方能下笔有神。起笔要果断利落,收笔要细致入微,正所谓‘大胆落墨,小心收拾’。”不少学员也带来了自己的习作请教,许老师一一指点,从构图到设色,从笔墨到意境,耐心解答每个疑问。在这方寸讲台之间,传统文化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在潍坊市,产教融合青岛基地的刘柳老师以独特的教学方式为学员们开启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学之旅。课程伊始,刘老师带领学员们穿越时空,聆听老手艺背后的动人故事。随着课程的深入,动手实践环节将学习体验推向高潮。刘老师细致入微地示范每一个制作步骤,从材料准备到技法运用,手把手指导学员们创作简易却精美的烧箔画。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学员们逐渐掌握了这门传统工艺的要领,指尖跃动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本次课程通过“可触、可做、可创新”的沉浸式体验,让大家体会到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展品,也可以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艺术实践。学员们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绽放的笑容里,既有初次尝试的成就感,更有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深刻领悟。


在济宁市,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巩珂老师的漆扇制作和巧手折纸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十余位小朋友围坐在铺满彩纸的长桌旁,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求知的渴望,灵巧的手指在纸间翻飞,宛如一群正在采撷知识花蜜的小蜜蜂。巩珂老师一边示范折纸技巧,一边娓娓道来红色故事。在她的引导下,传统技艺与红色文化如同两条交织的丝带,在孩子们手中焕发新生。“老师快看!我的扇子会变魔术!”一位小学员突然惊喜地喊道。原来她发现在不同角度下,漆面会呈现变幻的光泽。课程结束时,孩子们高举着亲手制作的漆扇,五彩斑斓的扇面在光影中流转,就像一群振翅欲飞的彩蝶。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与红色记忆的作品,正悄然在童真的心田播撒下美的种子。




在烟台市,产教融合青岛基地的武倩与张晓林两位老师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为活动现场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京剧脸谱绘画区,武老师正手持画笔,细致讲解脸谱色彩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刚直......”话音未落,学员们已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在素白脸谱上勾勒属于自己的“国粹印象”。在掐丝珐琅制作区,张老师将传统工艺化繁为简,带领学员们体验“调色-掐丝-点蓝”的流程。年轻父母与孩子头碰头,共同创作属于他们的珐琅作品。活动结束时,一位家长捧着作品感慨:“这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亲子时光。”

本期课程老师们以匠心独运的教学方式,将非遗之美、技艺之趣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学可做的生活课堂,让高校的美育资源真正“沉下去”,让基层文化“活起来”。这场融合思政与设计、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文明实践,不仅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生动诠释,更是文化赋能基层、美育滋养生活的崭新篇章。我们期待,这些播撒在齐鲁大地的文化种子,终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艺术照亮寻常生活,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持续而深厚的活力。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作者:刘阳、刘馨怡;编审:郑静;复审:石龙潭;终审:孙磊


分享到: